便秘预防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小儿蛔虫病的中医调理预防
TUhjnbcbe - 2024/10/25 17:26:00

蛔虫病是感染蛔虫卵引起的小儿常见的肠道寄生虫病,临床以脐周疼痛,时作时止,饮食异常,大便下虫,或粪便镜检有蛔虫卵为主要特征。

发病情况

发病季节:无明显的季节性。

发病年龄:多见于3~10岁的儿童。

发病地区:农村感染率高于城市

严重者影响儿童生长发育。常见并发症:蛔虫性肠梗阻、胆道蛔虫。

[病因病机]

病因:饮食不洁,吞入虫卵。

病位:脾胃、肠腑,可影响到胆腑。

主要病机:虫踞肠腑,扰乱气机,甚至虫窜入膈、虫聚成团。

诊断要点

1.可有吐蛔、排蛔史。

2.反复脐周疼痛,时作时止,腹部按之有条索状物或团块,轻揉可散,食欲异常,形体消瘦,可见挖鼻、咬指甲、睡眠磨牙、面部白斑。

3.合并蛔厥、虫瘕,可见阵发性剧烈腹痛,伴恶心呕吐,甚或吐出蛔虫。蛔厥者,可伴有畏寒发热,甚至出现黄疸。虫瘕者,腹部可扪及虫团,按之柔软可动,多见大便不通。

4.大便病原学检查:应用直接涂片法或厚涂片法或饱和盐水浮聚法检出粪便中蛔虫卵,即可确诊,但粪检未查出虫卵者也不能排除本病。

[辨证论治]

辨证要点临床上要注意辨别轻证与重证。肠虫证最多为实证。

轻证发作性脐周腹痛为主要症状;

重证蛔厥证、虫瘕证。

治疗原则

驱蛔杀虫为主辅以调理脾胃之法

体壮者当先驱虫,后调脾胃;

体弱者驱虫扶正并举;

体虚甚者先调理脾胃,继而驱虫。

分证论治

1.肠蛔虫证

证候本证为蛔虫病最常见证型。以脐腹疼痛,饮食异常,大便下虫或粪检见蛔虫卵为主要特征。

治法驱蛔杀虫,调理脾胃。

主方使君子散加减。

常用药使君子、芜荑、苦楝皮杀虫驱蛔,调脾胃;槟榔杀虫下虫;甘草调和诸药。

加减

腹痛明显,加川楝子、玄胡索、木香行气止痛;腹胀满,大便不畅,加大黄、青皮或玄明粉杀虫泻下;呕吐加竹茹、生姜降逆止呕;

驱虫之后,以异功散或参苓白术散加减,调理脾胃;

虫积日久,脾虚胃热,可用攻补兼施之肥儿丸,杀虫消积,调理脾胃。

2.蛔厥证

证候有肠蛔虫证表现。本证以腹部绞痛阵作,疼痛在右上腹或剑突下,呕吐,肢冷为特征。

治法安蛔定痛,继之驱虫。

主方乌梅丸加减。

常用药乌梅味酸安蛔止痛;

细辛、椒目辛能伏蛔;

黄连、黄柏苦能下蛔,配伍使用,辛开苦降,和中止呕;

干姜、附子、桂枝暖中散寒以安蛔;当归、人参扶持正气;

玄胡索、白芍行气缓急止痛

加减

疼痛剧烈,加木香、枳壳行气止痛;

便秘腹胀,加生大黄、玄明粉、枳实通便驱虫;

湿热壅盛,胆汁外溢出现黄疸者,去干姜、附子、桂枝等温燥之品,酌加茵陈蒿、栀子、郁金、黄芩、大黄清热利湿,安蛔退黄。

若确诊为胆道死蛔,不必先安蛔,可直接予大承气汤加茵陈蒿利胆通腑排蛔。

药理研究表明,乌梅丸治疗胆道蛔虫症主要有以下作用:

①麻痹虫体,抑制蛔虫活动;

②使胆囊收缩增强,胆汁分泌增加;

③使胆汁趋于酸性,破坏蛔虫生存条件;

④使奥狄括约肌弛缓扩张,达到解痉止痛作用。

3.虫瘕证

证候有肠蛔虫证表现。本证以脐腹剧痛,伴呕吐、便秘,腹部条索或团状柔软包块,可移动为特征。

治法通腑散结,驱虫下蛔。

主方驱蛔承气汤加减。

常用药大黄、玄明粉、枳实、厚朴行气通腑散蛔;乌梅味酸制蛔,使蛔静而痛止;椒目味辛以驱蛔,性温以温脏祛寒;使君子、苦楝皮、槟榔驱蛔下虫。

[其他疗法]

中药成药

1.化虫丸:空腹或睡前服。用于肠蛔虫证。

2.复方鹧鸪菜散:清晨空腹温开水送服,连服3日。用于肠蛔虫证。

3.使君子丸:用于肠蛔虫证。

西医疗法

1.阿苯哒唑(丙硫咪唑、肠虫清);

2.甲苯哒唑(甲苯咪唑);

3.并发肝脓肿、蛔虫性腹膜炎,经药物治疗无效者,应及时手术治疗;

4.蛔虫性肠梗阻经保守治疗不能缓解,发展至完全性肠梗阻者,应及时手术治疗。

[预防与调护]

预防

1.注意个人卫生,饭前便后洗手,不吃生菜及未洗净的瓜果,不饮用生水,以减少虫卵入口的机会。

2.不随地大便,妥善处理好粪便,切断传染途径,保持水源及食物不受污染,减少感染机会。

护理

1.饮食宜清淡,少食辛辣、炙煿及肥腻之品,以免助热生湿。

2.服驱虫药宜空腹,服药后要注意休息,多饮水和保持大便通畅,注意服药后反应及排便情况。

3.蛔厥时,口服食醋60~1OOml,有安蛔止痛作用。

1
查看完整版本: 小儿蛔虫病的中医调理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