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秘预防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玉米大斑病的发病规律和防治措施如下,做好
TUhjnbcbe - 2022/10/23 21:33:00

我国是农业大国,玉米更是我国第一大粮食作物。玉米中的维生素含量非常高,为稻米、小麦的5~10倍,而特种玉米的营养价值要高于普通玉米。玉米中所含的丰富植物纤维素具有刺激胃肠蠕动、加速粪便排泄的特性,可防治便秘、肠炎、肠癌等;能束缚及阻碍过量的葡萄糖的吸收,起到抑制饭后血糖升高的作用;纤维素还可以抑制脂肪吸收,降低血脂水平,预防和改善冠心病、肥胖、胆结石症的发生。

然而近年来玉米的质量并不乐观,玉米大斑病的发生正在困扰着我们。玉米大斑病在整个玉米生育期都可能发病,病害流行年份可使叶片迅速青枯,植株早死,导致玉米雌穗秃尖,籽粒发黑,千粒重下降,其产量和品质都会受到影响。下面就和大家分享一下玉米大斑病的发病规律和防治措施,从而达到让玉米丰产、高产的目的!

一、玉米大斑病的发病症状

大斑病的主要症状是危害玉米的叶子,在玉米生长的整个阶段都可能会感染上该病症。但是一般情况下,在玉米抽穗的后期病发几率较大。大斑病是从玉米的下部叶片开始蔓延。发病时,产生退绿型病斑或萎蔫型病斑,出现小椭圆形*色或青灰色水浸状斑点,后沿叶脉向两边发展,形成中央*褐色,边缘深褐色的梭形或纺锤形的大斑(典型症状),病斑宽1~3厘米,长3~20厘米。病斑中央常有纵裂,叶片上病斑多时,常导致整叶枯死。枯死株根部腐烂,雌穗倒挂,籽粒干瘪。湿度大时,病斑愈合成大片,斑上产生黑灰色霉状物(即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及分生孢子),致病部纵裂或枯*萎蔫,果穗苞叶染病,病斑不规则。

二、玉米大斑病的发病规律

1.病原

大斑病属真菌界,子囊菌门,座囊菌纲,格孢菌亚纲,格孢菌目(腔菌目),格孢菌科。玉米大斑病菌的分生孢子梗自气孔伸出,单生或2~3根束生,褐色不分枝,正直或膝曲,基细胞较大,顶端色淡,具2~8个隔膜,大小(35~)μm×(6~11)μm。分生孢子梭形或长梭形,榄褐色,顶细胞钝圆或长椭圆形,基细胞尖锥形,有2~7个隔膜,大小(45~)μm×(15~24)μm,脐点明显,突出于基细胞外部。自然条件下一般不产生有性世代。成熟的子囊果黑色,椭圆形至球形,大小(~)μm×(~)μm,外层由黑褐色拟薄壁组织组成。子囊果壳口表皮细胞产生较多短而刚直、褐色的毛状物,内层膜由较小透明细胞组成。子囊从子囊腔基部长出,夹在拟侧丝中间,圆柱形或棍棒形,具短柄,大小(~)μm×(24~31)μm。子囊孢子无色透明,老熟呈褐色,纺锤形,多为3个隔膜,隔膜处缢缩,大小(42~78)μm×(13~17)μm。

2.发病规律

1)土壤肥力的影响

土壤肥力对于大斑病的发生有一定的影响,一些土壤肥力较低的田地,会导致玉米的生长发育不良,对于病害的抵抗力降低,易发生大斑病。在生产过程中,要对土壤进行测土培肥,补足氮和钾,提高土壤肥力,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植株的长势,提高抗病能力,减轻发病程度。

2)不良气候条件

在玉米的生长过程中,如果遇到温度较低、气候冷凉加上连雨天气,湿度较大则极易发生大斑病,因为这样的气候条件利于大斑病原菌的孢子分生,利于病害的传播。

3)品种抗病性的差异

不同的品种对于大斑病的抗性是不同的,在实际生长中,要尽可能使用抗病性强的品种,不要一味地追求产量而使用不具备抗性的品种,因为感病的自交系及感病品种会导致整片田块大斑病的流行,一旦大面积暴发,其损失不可估量。

4)田间菌量大、分布广

丰富的菌源是玉米大斑病流行的基本原因。再加之玉米大斑病的病菌以孢子潜伏或附着在病株残体上越冬,成为翌年发病的主要初侵染源。该病在我国大部地区都有发生,许多农户在玉米收获后就将秸秆还田或垫厩还田,使田间病株残体存量多,大量病菌在田间积累,为病害流行提供了丰富的菌源。

5)耕作栽培制度的影响

由于玉米大斑病的病菌会以菌丝及孢子形式残存在病残株上,可以越冬第二年发病,许多农户在玉米收获环节,只把玉米穗收获,植株则弃于田中,有的连秆收获,但是一些玉米残茬及病叶仍会留在田中,这样大量的病残体会成为大斑病的传染源头。另外,近些年玉米的经济效益较高,连片种植的地区较多,而且基本上都是连作,这也为玉米大斑病的发生提供了条件,连片的玉米田,通风性、透光性都较差,一到雨季田间的湿度较大,为孢子的分生提供了气候条件。

三、玉米大斑病的发病时间

在玉米整个生育期内都可能发生玉米大斑病,但大多数情况下,玉米苗期通常不会出现发病,往往在玉米生长中后期,尤其是抽穗以后,会出现明显病症。玉米生长期遇中温、高温和寡照的气候有利于大斑病的发生,通常6月份,病菌产生的分生孢子在适宜的温湿条件下,随气流、雨水飞溅等传播到植株叶片上,引起发病。降水偏多、寡照、湿度偏高是玉米大斑病大流行的主要原因。8~9月份雨量、雨日大,天气潮湿,光照不足,植株光合作用、抗病力降低,有利于病菌产生孢子进行再侵染和病害的发生发展,遇多雨年份,病害流行速度更快,短期内可造成整株叶片枯死。

四、玉米大斑病的防治措施

1.选择优质的玉米品种

玉米品种的不同,对玉米大斑病的抵抗能力也有所不同,品种越好,对病菌的抵抗能力也就越强,所以在种植玉米时,要想有效的预防大斑病,就需要选择优质的玉米品种,尤其是能够有效预防大斑病的玉米品种。在选择玉米品种的过程中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因为每个地方的气候、环境、土壤等各方面都是不同的,同样的玉米品种在不同的环境下其生长结果也是不同的,因此种植人员需要根据当地的气候、环境、土壤以及种植的具体要求来选择玉米品种,对于那些大斑病发病率较高,传播范围比较广的地区选择较强的抗大斑病玉米品种。特殊情况下还可以采用玉米品种互相搭配的方法来选择玉米品种,各种玉米品种交替种植,以免品种单一造成较高的病害发生率。

2.农业防治

农业防治是增强控制玉米大斑病的主要措施之一,首先要对玉米播种期作出合理调整,在播种时,要注意种植地土壤质量、温度等多个因素,尽量选择不适宜大斑病生存的环境条件。对于那些发病严重区域,可以提前播种,避开病害发生高峰期;其次要对科学施肥提高重视度。玉米种植基肥主要以有机肥为主,我们要逐渐把有机肥和无机肥、速效肥和长效肥进行结合,根据玉米需肥特性进行配方施肥,使玉米在生育期可以吸收足够养分,提高其抗病性;最后要注意合理密植。除了这些还要注意在玉米收获之后,合理处理玉米秸秆,及时清除病残组织,避免使用秸秆肥时带有大斑病菌,减少大斑病病菌侵染源,降低来年发病几率。

3.改善耕作栽培环境

农作物长期连作地块不仅容易造成作物养分缺乏,影响产量与品质,更容易诱发各种病虫害。为此,有计划地实行轮作倒茬,避免重茬、迎茬种植,可有效减轻各种病虫害的发生蔓。在种植形式上,要变等行距播种为宽、窄行种植,变大面积平播为高、矮秆作物间作套种,以改善田间通风、透光条件,促进玉米健壮生长。玉米收获后,无论平川还是丘陵山区,都要努力杜绝白茬地过冬,施足底肥,优化配方施肥,推广地膜覆盖,适期早播,可使玉米最危险的感病期大部分时间都避开高温多雨的季节,从而大大减轻大斑病的危害,以为提高植株抗病力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4.化学防治

在心叶末期到抽雄期或发病初期喷药。每亩用50%好速净可湿性粉剂50g或80%速克净可湿性粉剂60g喷施3次;常用药剂还有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倍液;5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倍液;25%苯菌灵乳油倍液;40%克瘟散乳油~倍液;每隔10天防1次,连续防治2~3次。

1
查看完整版本: 玉米大斑病的发病规律和防治措施如下,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