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疫情期间
谈谈如何发现和应对孩子的心理困扰
张海燕
●原华东*法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主任,教授
●上海市教委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
●上海高校心理咨询协会副会长
●中国心理学会临床与咨询心理学注册系统注册督导师(注册编号:D-19-)
自从年初新冠疫情这个“黑天鹅”扑哧起了翅膀,至今全球都没能摆脱疫情的肆虐。影响范围广、持续时间长、危害程度大、过程走向不确定,继发影响多多,如此的情形对人们产生了巨大的应激性。同样的应激事件,对于未成年、以他律为主或从他律走向自律过程中、相对调控能力弱的青少年而言,可能的影响更甚。如何维护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如何帮助孩子们不仅能安全度过疫情,还能够通过磨砺获得心理成长,这是我们今天主要探讨的话题。
要点提示
疫情期间孩子常见的心理困扰表现
父母应如何识别与应对
其他辅助的渠道和方法
疫情期间孩子常见的心理困扰表现
1、情绪方面的表现
一个人遭遇到应激,尤其是在不明的、严重的应激之下,主管我们情绪的哺乳脑就会迅速出现反应,这也是由一个人的生存本能决定的。对于青少年说来,由于进入到青春期之后情绪脑迅猛发育,而主管着人理智的理性脑却没来得及发展成熟,中间的落差使得青少年的情绪容易出现失控。特别是疫情不断持续反复甚至阶段性出现严重状况,更使相对脆弱的青少年易在情绪上出现偏差,其表现多为烦躁、不安、愤怒、郁闷等,而且还会有较为明显的冲动特征。这种表现与同龄人的平均水平以及“这个”孩子过往的大多情形偏差越大,越应该引起重视。
2、躯体方面的表现
由于青少年的情绪发展是一个过程,开始的时候可能比较“粗放”,逐渐会变得越来越丰富,越来越“细致”。因此,孩子的年龄越小,心理情绪问题越可能以身体方面的症状表现出来。比如疲劳,无精打采;入睡困难或早醒等睡眠问题;食欲不振,腹泻或便秘等消化道的表现;心慌、心悸、出汗、恶心、呕吐、肚子疼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的表现,等等。这些表现当然不能简单地去贴上标签,需要放到孩子生活的背景中去读解,甚至需要专业帮助,但是不能被忽视是确实需要提醒的。
3、行为方面的表现
越是小的孩子,其情绪问题越可能多地表现在行为方面。孩子们常常会用破坏或攻击的行为,来表达自己的强烈情绪,比如打架、骂人、摔东西等。青少年阶段的孩子则可能更多地用抵抗、厌恶、叛逆、发脾气、封闭自己、不与人沟通等行为表达情绪,甚至有的孩子出现自虐、自残的行为。尽管我们可能以为这就是青少年当阶段的特点,但如果和同龄人相比,和孩子过往的情况相比,有着比较明显的偏差,依然需要重视,尤其对于自我伤害行为绝不能掉以轻心。
4、与父母、同伴的关系方面
平时,孩子们之间的互动交流较多,甚至放学后挤在小商铺里购买零食,都可能成为他们情绪连接和舒缓的渠道,但居家线上学习后就基本断了这些通道。而且,孩子和父母可能较长时间聚在一个并不很大的空间里,各人也都可能由于疫情或其他因素导致的压力,再加上如果原本家庭的沟通功能、情感介入功能等就存在问题,亲子关系就面临重大挑战了。如果孩子在与父母冲突中表现出来的情绪、行为与他们过往的情形有比较大的反差,这需要引起父母的关切与反思。还需要注意的是,青少年原本是一生中交友需要最强烈的阶段,同伴关系如果断开,对他们而言也是重大的生活事件。
父母应如何识别与应对
1、不要以为自己很懂孩子
一些父母会认为:“养育了孩子十几年,我还不知道他吗?”其实还真是未必了解。时空变了,影响孩子的因素也多了,这些都不是父母能够轻易充分了解的,更何况父母还有着认识的误区。因此,抱着对孩子“我好奇、我不懂”的态度,与之真诚、耐心、平等的互动,才可能真正理解你的孩子。学会“听”永远比你会说重要。
2、建立关系比什么都重要
而今做父母,尤其是做青春期孩子的父母,一定要懂得和孩子建立关系的重要性。有人会说,我们和孩子的关系早已确定,那就是亲子关系。可是在你们的亲子关系里面,孩子有足够的安全感吗?这种安全感本身可能就是孩子问题的来源,也是处理孩子心理困扰的关键所在。建立关系需要对孩子尊重,努力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理解他,也让孩子感受到父母对他的理解。只有父母无条件地接纳孩子的现状,才有可能促使孩子在接受自己的前提之下去努力改变。
3、孩子的改变不仅是孩子自己的事
孩子不是一个孤立的存在,他是在系统中成长发展的。家庭系统对孩子的影响有很多研究与介绍。作为父母的夫妻关系,父母与孩子的亲子关系,孩子与父母的子亲关系,都有着相互的关联。因此,处理家庭系统的问题,也会对孩子的改变带来重要的影响作用。作为孩子的父母能够尽最大努力处理好自身的关系问题,是不容忽视的重要方面。
4、不能排斥必要的专业帮助
我们的角色是父母,而不是专业人员。透过父母自身的努力,挖掘家庭中的积极资源,让父母自身变得更加有能量,从而促使家庭中发生系统的改变,也促使孩子成长,这不是没有可能。但是也并非所有问题都是父母能够解决的,必要时寻求专业帮助必不可少。常常,阻碍我们寻求专助的是精神疾患的污名化以及当事人的病耻感。随着时代发展进步,这是需要我们去超越的部分,孩子的福祉永远是最重要的。
其他辅助的渠道和方法
浦东新区青少年心理中心
上海市心理
上海市教师24小时心理健康
团市委青小聊及热线
END
张海燕教授供稿
信息来源:浦东德育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