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5日是第32个“全国儿童预防接种宣传日”。一提起疫苗,很多家长的心就悬着。但是,疫苗不能不打,这是医学现实。迄今为止,人类面对传染病最好的自我保护,还是接种疫苗。
去年,国务院已修改相关疫苗管理条例,要求建立疫苗全程追溯制度,实现疫苗最小包装单位的全程可追溯。而作为孩子的监护人,家长也要懂得孩子接种疫苗的各种禁忌、须知,当好第一把关人。
为保证孩子顺利接种疫苗,家长需要提前做五项准备。
一、打预防针前,家长应该注意哪些?
1.留意孩子的健康状况,孩子接种疫苗前有没有出现发烧、腹泻、过敏等疾病;2.带上预防接种证,以便接种门诊打印或登记接种信息;3.给宝宝换上柔软、宽松的衣服;4.保证宝宝的饮食和正常休息,因为饥饿和过度疲劳时接种疫苗,容易发生“晕针”现象;5.认真阅读告知单上的内容,咨询了解宝宝将要接种的是什么疫苗,能预防哪些疾病,有哪些接种禁忌,接种后可能产生哪些不良反应和须注意的事项等。
二、疫苗有免费的,还有自费的,自费疫苗需要接种吗?
无论接种自费疫苗还是免费疫苗,都可以预防相应的疾病。多数发达国家已实现所有疫苗免费接种,由于我国是发展中国家,暂时无法做到全部免费接种,因此,分免费疫苗和自费疫苗。从预防疾病的角度,接种自费疫苗可以获得更广泛的保护,同样值得接种。
三、宝宝接种后哪些反应是不正常的?观察30分钟的目的是什么?
1.观察孩子的呼吸、面色、嘴唇颜色,是否有呼吸急促、面色发白、口唇发紫等情况出现,警惕过敏性休克的发生。
2.为安全起见,接种完不能马上离开,要在接种室休息观察30分钟,以免出现不良反应时医务人员可以及时予以救助。
在接种“百白破”等多剂次疫苗时,仍然要观察30分钟,因为每次接种的疫苗可能不同,就算同一种疫苗不同批次也有所不同,加上人体在不同时期的生理状况不同,因此不能大意。
3.少数儿童接种后可能会出现发热、注射部位红肿等,但这属于暂时现象。如果宝宝出现一些严重的反应症状,如持续高烧、全身皮疹、面色苍白、精神很差等症状,医院就诊。
四、在接种疫苗后,有哪些注意事项?
接种疫苗后应用棉签按住针眼几分钟,不出血时方可拿开棉签,不可揉搓接种部位;接种后让宝宝适当休息,正确饮食,注意保暖,防止触发其他疾病;接种疫苗的当天不要给宝宝洗澡,但要保证接种部位的清洁,防止局部感染;口服脊灰疫苗后,半小时内不进食热的食物或饮品;接种当天建议清淡饮食,避免吃很油腻、难消化的食物,以及鱼虾等容易引起过敏的食物。
五、漏种疫苗怎么办?有些孩子很多疫苗落下了,到了上小学的年纪需要补种吗?
未进行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常规接种的儿童,按照免疫程序进行补种。
未完成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常规接种免疫程序规定剂次的儿童,只需补种未完成的剂次。
六、哪些情况不适宜接种疫苗?
当孩子出现以下几种情况时,建议暂时停止接种疫苗:1.急性疾病,比如发烧,特别是发热在37.6℃以上者;2.过敏体质,比如过敏性皮疹最为常见;3.免疫功能不全,例如无/低丙种球蛋白血症等;4.发生神经系统疾患,例如抽搐或惊厥等疾病。
世界卫生组织认为,咳嗽、流鼻涕和轻度发热不是预防接种的禁忌。但在身体有点不适的情况下,没有必要一定按照预约的接种日期去接种,完全可以等身体康复后再接种。
医学专家认为:国家对于疫苗的生产检定标准高于普通药品,疫苗的安全性也优于普通药品,但不排除某些人会对疫苗本身或是对其中的微量杂质过敏。“过敏体质”在医学上是一个模糊的概念。根据经验,真正因疫苗引起的严重过敏反应比较少见。相对于不接种的患病风险,接种的获益更大。所谓“过敏体质者”,接种后可加强观察,如果有过敏表现,可以及时对症治疗,一般不会对健康产生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