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1月0日),国务院制定出台了《冬春季农村地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方案》。《方案》指出,加强返乡人员管理。返乡人员需持7天内有效新冠病*核酸检测阴性结果返乡,返乡后实行14天居家健康监测,期间不聚集、不流动,每7天开展一次核酸检测。各乡镇(街道)、行*村(居委会)落实责任制,对返乡人员实行网格化管理,做好登记造册、健康监测和异常状况处置等工作。
其中,对返乡人员进行了明确界定。
工作方案所指返乡人员是指从外地返回农村地区的人员。主要包括三类人员:一是跨省份返乡人员;二是来自本省内中高风险区域所在地市的返乡人员(中高风险区域内部人员原则上不流动);三是本省内的进口冷链食品从业人员、口岸直接接触进口货物从业人员、隔离场所工作人员、交通运输工具从业人员等重点人群。
返乡人员注意!14天居家健康监测,每7天一次核酸检测
1月0日,国家卫健委网站消息,为指导农村地区科学精准做好冬春季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国务院应对新型冠状病*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和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制定了《冬春季农村地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方案》。
《方案》指出,加强返乡人员管理。返乡人员需持7天内有效新冠病*核酸检测阴性结果返乡,返乡后实行14天居家健康监测,期间不聚集、不流动,每7天开展一次核酸检测。各乡镇(街道)、行*村(居委会)落实责任制,对返乡人员实行网格化管理,做好登记造册、健康监测和异常状况处置等工作。
返乡人员如何划定?刚刚,国家卫健委回应
据新华社消息,“返乡人员需持7天内有效新冠病*核酸检测阴性结果返乡,返乡后实行14天居家健康监测,期间不聚集、不流动,每7天开展一次核酸检测。”日前,《冬春季农村地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方案》对农村地区及返乡人员相关防疫工作进行部署。
返乡人员如何划定?核酸检测证明如何获得?由谁来查验核酸检测证明?国家卫生健康委回应公众关切,就相关问题进行解答。
为什么要对返乡人员加强疫情防控管理?
进入冬季以来,农村地区零星散发病例和局部聚集性疫情明显增加,严重影响当地正常生产生活秩序。农村地区防控能力薄弱,疫情防控难度大,特别是春运期间返乡人员明显增多,人员流动增大,将会进一步加大疫情传播风险。
为严格落实内防反弹的防控策略,对返乡人员加强疫情防控管理十分必要。核酸检测是目前尽早发现新冠病*感染者的有效手段,要求返乡人员持核酸检测阴性证明能够有效降低疫情传入农村的风险,保障大家度过一个健康、平安的春节。
工作方案所指返乡人员包括哪些人群?
工作方案所指返乡人员是指从外地返回农村地区的人员。
主要包括:一是跨省份返乡人员;二是来自本省内中高风险区域所在地市的返乡人员(中高风险区域内部人员原则上不流动);三是本省内的进口冷链食品从业人员、口岸直接接触进口货物从业人员、隔离场所工作人员、交通运输工具从业人员等重点人群。
返乡前核酸检测阴性证明如何获得?
返乡人员可在出发地或目的地的任意一家有核酸检测资质的医疗机构、疾控机构或第三方检测机构进行检测,凭7天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或包含7天内核酸检测阴性信息的健康通行码“绿码”返回农村地区。
谁负责查验核酸检测阴性证明?
返乡人员返乡前应告知当地村委会,返乡后由村委会查验其7天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或包含7天内核酸检测阴性信息的健康通行码“绿码”。
持核酸检测阴性证明返乡从什么时候开始?
持核酸检测阴性证明返乡从1月8日春运开始后实施,至3月8日春运结束后截止。
持核酸检测阴性证明返乡后是否需要隔离?
持核酸检测阴性证明返乡后不需要隔离,但需要进行14天居家健康监测,做好体温、症状监测,非必要不外出、不聚集,必须外出时做好个人防护,并在返乡后第7天和第14天分别做一次核酸检测。
返乡不满14天的,以实际返乡时间落实居家健康监测和核酸检测要求。
各地如何落实该项*策?
各地要根据当地实际情况,结合国家*策确定农村地区范围,制定本省的实施细则,做好相关配套服务。
京山市01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指南
为科学精准做好01年冬春季和春节期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进一步压实“四方责任”,指导有关场所、单位、行业和个人落实防控措施,根据国家、省、荆门市有关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技术规范,特制定本指南。
一、公共场所篇
(一)商场、超市、农贸(集贸)市场、餐馆、宾馆、展馆、文化娱乐、宗教活动等公共场所(以下统称公共场所)应划设进出通道,做好人员分流,所有人员体温检测和健康码正常、佩戴口罩方可进入。对于不使用或不会操作智能手机的老年人等群体,其健康码可采取凭有效身份证登记、亲友代办等替代措施,做好人工服务引导。
(二)公共场所要做好经常接触的公共用品、设施以及公用洗手间的清洁消*。公用洗手间门把手、水龙头、开关的消*至少每两小时一次,配备足够的洗消用品。电梯、咨询台、售货区、生鲜区保持环境整洁,及时清理垃圾。电梯口、收银台以及无洗手设施的就餐区应配备手消用品或设施。
(三)加强公共场所通风换气促进空气流通,节日期间要增加消*频次,保证室内空气卫生质量达标;如使用集中空调,运行过程中以最大新风量运行(餐馆全空气系统关闭回风),定期对送风口等设备清洗、消*或更换。农贸(集贸)市场在温度适宜时,尽量采用自然通风或使用排气扇。
(四)公共场所应完善疫情防控方案和应急处置预案,储备适量口罩、手套、消*剂、测温仪等防疫物资,要严格执行工作人员每日体温检测等健康监测制度,上岗期间必须保持清洁卫生,严格洗手消*,时刻佩戴口罩、手套和着工作服。禽畜肉类和熟食区从业人员还应当佩戴工作帽,生鲜宰杀等特殊岗位需穿戴防水围裙、橡胶手套等。
(五)商场、超市、农贸(集贸)市场、文化娱乐场所应限制瞬时客流量,提醒顾客排队等候时保持安全距离。提倡顾客扫码付费、自助购物结算,尽量减少人员接触和排队时间。鼓励采取线上营销、无接触式配送等模式,分流线下人员聚集压力。文化娱乐场所要加强管控,演出场所、娱乐场所、网吧、电影院等执行不超过承载量75%的限流措施,采取有效措施保持人员距离。
(六)农贸(集贸)市场要按要求做好厕所卫生、垃圾收集、给排水设施、病媒生物防制、手卫生设施和用品等环境卫生,公共物体表面、货物运输环节等公共区域卫生。各类公共设施和区域标识清晰,地面硬化、干燥、防滑、易于清洗、排水通畅,人流、物流、车流畅通有序。禽畜肉区、水产区、熟食区以及各摊位要按照国务院应对新型冠状病*肺炎疫情防控下发的《农贸(集贸)市场疫情防控技术指南》落实好防控措施。市场开班者对批发档口进行集中统一清洁消*,摊位经营者履行“一日一清洁”。
(七)餐饮服务单位要加强垃圾分类管理,及时收集、清运,每天对存放设施进行清洁消*。要严格落实食品采购和加工相关行业要求,特别是要落实冷链食品有关规定。进店人数要与餐位数匹配,店内易聚集区域要设“一米线”,不得造成人员聚集。提倡顾客预约制度和非接触式点餐、结账。提供公筷公勺服务,公筷公勺应与个人餐具进行区分,有条件的要积极推广分餐制。提醒顾客非就餐时佩戴口罩、就餐时保持距离。用于顾客自取或外送的食物,采用密封方式盛放。
(八)宾馆等住宿服务行业要严格落实住宿实名登记,了解住宿人员和来访人员近8日内境外和国内中高风险地区旅居史,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向当地卫生健康部门报告。
二、单位篇
(一)原则上取消集体团拜和大型慰问、联欢、聚餐等活动,避免人员聚集;加强大型活动规范化管理,尽量采取视频形式召开。原则上不召开举办大规模聚集性会议,确需召开举办的应严格控制人数和规模。组织或承办50人以上的会议活动,特别是有境外、省外等重点地区人员参加的,需制定防控方案并做好严格的防范措施。
(二)鼓励职工就地、就近过节,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出行,避免前往境外和国内中高风险地区;加强单位人员出行管理,严格落实外出人员向本单位报备制度。机关干部和国有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要带头在本地过节,确需离开京山的应征得单位同意。
(三)制定春节期间的疫情防控方案和应急预案,建立职工健康监测机制,发现疑似症状者,及时就近送医诊断。严格执行4小时专人值班和领导干部在岗带班、外出报备制度,确保节日期间各项工作正常运转。
(四)对旅游、探亲等非必要、非紧急事由申请办理护照的,原则上不予受理并加以劝阻;暂停办理出国旅游及机票、酒店业务;发布旅游安全提示,提醒劝导职工取消出国旅游、避免到国内中高风险地区旅游。
三、学校篇
(一)分批有序、错峰精准组织师生放假离校和开学返校,寒假期间加强家校协同,做好离校师生动态管理。
(二)全市各级各类学校和幼儿园教职员工非必要不外出,不得前往中高风险地区和境外。鼓励中高风险地区生源学生不返乡返家,引导其他学生避免前往中高风险地区和境外。
(三)寒假放假前开展一次宣传教育,提醒督促师生和家长遵守防疫要求、落实防护事项。师生离校返校途中全程佩戴口罩,养成勤洗手、多通风、少聚集等良好卫生习惯。
(四)寒假放假前坚持做好校园疫情防控,继续严格落实各项校园防疫措施,加强教室、图书馆、阅览室、食堂、宿舍、公共浴室等重点场所消*、通风、保洁等工作。近期不得采购、加工进口冷链食品,降低疫情风险。
(五)加强对寒假留校师生的服务保障、安全管理和关心关爱,严格落实4小时应急值班值守,及时稳妥处置各类突发事件。加强校园门岗管理,严格落实入校人员体温检测、身份登记、健康码核查等措施,无关人员一律不进入校园。
(六)提倡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培训,减少人员聚集。开展线下培训应严格落实人员密集场所疫情防控要求,学生全程佩戴口罩,做好环境消*和个人防护。
(七)做好开学前14天师生健康排查,及时全面准确摸排师生健康史、旅居史、接触史等。对中高风险地区和境外返京山师生,合理安排其提前返校或延迟返校,由学校落实专人、专车接站,全程闭环管理,并按规定进行核酸检测和14天健康管理,中小学生安排居家健康管理。
(八)完善应急预案,做好人员队伍、防控物资、隔离场所等各项准备,强化应急演练,提高应急处突能力。
(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