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人平时因工作忙碌,反而不怎么注重自己的生活习惯。其实,要想保护身体健康,维持最佳生活状态,最好的方法就是学会生活调理。比如从以下这三点入手,保持良好生活习惯,避免疾病缠身。
一.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
有些人不懂得排便的生理过程,不注意肛门保健,大便干燥也不想办法软化,只是在大便时用力而造成肛门损伤。
也有一些人每当有便意感时,不考虑是否真有粪便,就去上厕所猛力使劲,或在厕所里长时间蹲坐,使肛门负担过重这都是不好的习惯。
好的排便习惯是:
每日定时大便一次,排便时所用的力气最小、所需时间最短、排出通畅、便后有轻松感。要做到这一步,首先要建立定时大便的规律性,使粪便保持柔软易于吐出的状态;其次不要人为地控制排便感,把规定的大便时间挤掉,当排便感明显时要立即去厕所排便;第三在排便时要抓紧时间、尽快结束,不要在厕所里看书报、吸香烟。
早饭前后是大便的最佳时间,因为它符合人体的生理规律。人吃饭后由于食物的刺激可加速胃肠蠕动,这种胃肠反射性的动动容易产生大便感。早上起床时的直立也可出现结肠运动,所以许多人起床后就要上厕所。
总之维持正常的排便规律对肛门保健和增加体质都有一定的意义。
二、掌握生理的排便过程
排便是人的本能,是习以为常的事,但不少的人对此缺少卫生知识,排便不得而使肛门生病。
所谓排便动作是指大便时粪便从肛门排出时的人体动作。这个动作看来简单,但实际上是一种复杂的反射过程。
当粪便从乙状结肠进入直肠达到一定数量以后,直肠就开始扩张,内括约肌松弛,外括约肌收缩,这时由于粪便压迫刺激直肠粘膜,通过神经传入人的大脑,人就会产生一种想要大便感。
当这种感觉增加到一定程度,人就要去厕所,并有意识地增加腹压,放松肛门括约肌,将类便排出。
排便过程实际上是在很短时间内完成的。开始是先吸气然后再闭气,暂停呼吸以增加胸腔内的压力。随着脑肌下降,腹肌收缩,腹腔内压增高,压迫乙状结肠,提肛肌,向上向外收缩,肛门括约肌放松,使直肠内的粪便通过肛门排出,就完成了一个排便动作。
休息一段时间后,等上位肠管内的粪便再进入直肠时又开始了第二个同样的排便动作。健康人的每一次排便,大多数人经过2~3个排便动作即可完成。
有一部分人,只经过一个排便动作也可结束排便,如无其他不适,亦属正常范围。每次大便可将降结肠内的粪便排空,便后有一种轻松舒适、凉快的感觉。
肛门病患者往往需要经过多次排便动作方能结束排便,不但没有舒适感,而且有疼痛、里急后重、排便不净的痛苦。
排便要点
1要注意排便感(排除假性排便感)明显时立即去大便,入厕后一心排便,不要做其他的事,以免分散精力。
2要按照排便动作的规律性、科学性进行排便,即在前一个排便动作完了后,应安静休息,等粪便从直肠上部下移,产生第二次排便感时,再作第二个排便动作。
3不可在厕所里蹲时间过长
实际排便动作所有时间极短,每一个排便动作只有几秒钟,二到三个排便动作的时间总共也不到一分钟左右。如果路的时间已超过三、五分钟仍无便意感时就应结束。
4老年人由于肌肉松弛乏力,常常感到排便困难,可用手在左下腹部按压,帮助粪便向下运行。
也可用手将肛门的左右两侧向上方压,以辅助肛提肌发挥作用,或用手在尾骨前方(肛门后方)向上按压,可使粪便排出顺利。
5排便时不宜用力过猛,以免对肛门造成损伤。应慢使增加力量,服势用力排出粪块。
6排便时如发现肛门出血,精神不必紧张,当您停止用力时出血可自然减轻或停止。
如果出血仍然不减轻,应站起身来中止排便,出血就可停止了。
对于有内痔等肿块脱出肛门外的,大便后应将脱出物慢慢按压送回肛内,以免嵌顿引起疼痛。
三.饮食调理
俗话说“病从口入”。如果饮食不当也可引起肛门疾病。我国伟大的医药学家孙思邈在《千金方》中记载“饮食不节、醉饱无时,恣食肥腻、胡椒辛...乃生五特”。群众中亦有“辣椒不补,两头吃苦”的口头语。一些肛门病人大多有切身体会,即在过饮烈酒或过食辛辣之后后肛门病常常发作。
在食物的品种中如单绳选食精细粮食和高蛋白的食品,易引起大便干结而量少,使粪便在肠中滞留时间长,对人体健康很为不利,也可引起肛门疾病。外国报道用获皮治疗痔疮,就是利用获皮消化后残渣多,形成的粪便软,而且容易排出等原理。
所以在平时的饮食中要多吃含纤维素的蔬菜,多喝水,不要偏食。有条件者可多吃水果,如柿饼,香蕉等。还可多食山药、黑枣、白豇豆、菠菜等。
便秘时,可通过改变饮食来调理,特别注意的是吃饭时要细嚼馒咽,少说话,防止把鱼刺等异物吞入。在临床上曾发现有鱼刺、缝衣针、芦柴片等异物刺在肛门部引起感染的一些病例。其中一例是没有牙齿的老汉,把半碗小鱼连刺带肉一起吞下,二天后发生肛门部大出血急诊入院,在肛门内取出半厘米左右长的细鱼刺七十余根。
总之,要预防肛门疾病首先要把好饮食这一关。吃饭要有规律,不要暴饮暴食,少吃刺激性食物,多喝水,不要偏食。大便发生改变时要随时通过改变饮食来调理,这不但可以预防肛门疾病,对其他疾病也有预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