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位城市再出发 瞄准中国经济中心城市
成都和武汉分别是四川和湖北的 首位城市 ,2012年的GDP双双超过8000亿元大关,在全国城市经济总量前十位中占据两席。两省的 首位城市 接下来怎么干?在日趋激烈的城市竞争中,该从何处着力,向国家级中心城市迈进?在本报和湖北的牵线搭桥下,连日来,川鄂两地的代表委员就此展开热议。
[目标]
未来发展向国际大城市看齐
成都GDP去年突破8000亿元,在地方公共财*收入、固定资产投资等重要经济指标上,都实现全国城市排名的升位。 在全国人大代表、成都市市长葛红林看来,成都下一步的发展目标,是瞄准东部沿海先进城市,进一步发挥 首位城市 带动引领示范辐射作用,打造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
全国人大代表、全国工商联执委、成都市总商会会长孙明对成都很有信心。她认为,四川资源丰富,新农村建设、新型城镇化建设扎实推进,再加上得天独厚的宜居条件,正在进行的产业转型升级,令成都未来的发展空间非常大。 目前,世界500强企业已有约一半落户成都,今年成都还要举行财富全球论坛,成都的未来发展可以向国际大城市看齐,参与国际竞争。
22年后重返全国城市经济总量前十榜单,武汉的城市发展目标不仅仅止于 中部崛起 。全国*协委员、湖北省经信委副主任胡树华说, 上海-武汉-重庆 本身就是中国的经济地理横轴,这个横轴与美国的 纽约-芝加哥 横轴是完全一致的。 武汉和成都一样,不仅在发展阶段上鼓足了劲,同时也在走向世界,构筑中国经济的中心城市,大家的目标一致,在发展中也有很多可以相互学习的经验。
[路径]
在 人 的因素上下功夫
站在GDP超8000亿元的台阶上,如何瞄准中国经济中心城市发力?
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经济学院院长吕忠梅认为,成都和武汉,都有继北京、上海之后全国较早设立的高新区,都有较强的科教实力、研发优势。在地域上,一个在西南,一个在中部,各有优势,可以进行空间上的呼应。比如在高新技术产业链方面,成都、武汉在生物、光电子产业方面都有很好的项目和规划,开展合作研究可以减少重复建设、重复研发,将资源配置得更加合理,在长江中上游形成产业链。
代表、委员们认为,城市的下一步发展更重要的是勤练 内功 ,在 人 的因素上下功夫。
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侨联副主席、成都市侨商协会会长、华侨凤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成?说,提高公民素质,关注城市细节,是下一轮城市竞争的关键。 很多城市外部发展投资硬件条件相差无几,竞争非常激烈。但如果从提高人的素质着手,造好软环境,做到 人无我有 、 人有我强 ,对于参与国内国际竞争是非常有利的。这一点上,深圳就做得非常好,公民素质较高,整个社会的诚信体系也建得非常好。
人的思维方式有时候决定一个城市发展的快慢成败。 全国*协委员、四川省现代服务科技研究院院长孙林夫认为, 很多城市在打造产业的时候,往往重视产业本身而忽视产业服务体系的建立。事实上,很多跨国公司投资考察,产业配套是一个很重要的参考指标。就成都而言,生活类的服务产业做得比较好,生产性的服务业发展还不够。
葛红林也看到了城市竞争中 人 的因素的重要性。 城市之间的竞争不应是GDP的简单竞争,应该转变到造福人民、服务民生,看哪个城市更 巴适 。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优势,我们要发挥好自己的优势,补好自己的短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