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秘预防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译者柳向阳2020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的
TUhjnbcbe - 2024/8/5 17:48:00
治疗白癜风需要多少钱 https://m.39.net/pf/a_4536628.html
年10月,柳向阳从一位名不见经传的企业杂志主编,一下子变成了各路媒体争相采访的“明星”,这都和大洋彼岸一位名叫露易丝·格丽克的女诗人有关。瑞典斯德哥尔摩当地时间10月8日,瑞典学院将年度诺贝尔文学奖颁给了她。国内媒体几乎无从知晓这位深居简出、颇为神秘的诗人,只得在网上检索她的译者,柳向阳的名字这才浮出水面。在豆瓣等论坛上,大段大段的中英对照的诗歌翻译,都是柳向阳做的。格丽克的两本中文诗歌集,柳向阳是主要翻译者。他成了很多人眼中最了解这位神秘女诗人的那个人。一天接受了好几场采访,柳向阳对自己的“爆红”有点意外,他笑着感叹:“贱日岂殊众,贵来方悟稀。”他用王维的诗句来形容自己15年翻译格丽克的诗的境遇。年,柳向阳开始翻译格丽克的诗作;年格丽克第一本诗集的中文译本出版。将近15年,译者柳向阳成为一座桥梁——将格丽克诗歌中最幽微精深的情感传达给中国读者。“我算半个专业翻译”年的一天,柳向阳打开了“诗生活”网站的翻译论坛,和同好们交流讨论。突然,他读到一首很短的诗——《爱之诗》,讲一个经历多次婚姻失败的妈妈给儿子“织出各种色调的红围巾”,希望儿子有一个温暖、幸福的童年。诗中的妈妈对已经长大的儿子说:“并不奇怪你是现在这个样子,害怕血,你的女人们像一面又一面砖墙。”惊讶之余,柳向阳在“诗歌猎手”网站找到了十余首格丽克的诗,其中就有那首击中柳向阳的诗。仅仅两行,足以让他震惊——“我要告诉你件事情:每天,人都在死亡。而这只是个开头。”震惊于诗人的疼痛,这种诗句很“扎人”,一下子就抓住了柳向阳的心。他在格丽克诗集《月光的合金》中文译本代译序中说,那是像锥子在“扎人”,扎在人心上。这句“扎人”的诗句来自格丽克的《幻想》。柳向阳说,这句话是戳中了人的痛点,而这个人,并不是一个具体的人,应该理解为人类的整体。这种将个人的感受转化为普遍性的诗句,正是格丽克获奖的理由:“因为她充满诗意的声音,朴素的美使个体的存在具有普遍性。”柳向阳认为,这句颁奖词很中肯,不过颁奖词中“朴素”一词似译为“冷峻”更合适。柳向阳知道,格丽克的这句充满哲理意味的诗句来自“没有人是一座孤岛”,这句话曾被美国作家海明威的代表作品《丧钟为谁而鸣》引用。海明威的这本书的书名则是引用这首诗中的一句。再追溯源头,它来自17世纪英国玄学诗人约翰·多恩的诗作《没有人是一座孤岛》。这种寻根溯源、旁征博引的功夫,实际上是需要一定的专业能力的。柳向阳笑言,自己不是民科(泛指非官方、以己之时间精力资金,投身科学探索之学者,或指研究非所学专业之学者),也算半个专业的翻译。年,柳向阳拿到了一个外国文学硕士学位。没有脱产,只是业余时间去华中师范大学上课,学习一些翻译的理论和规范,然后找一个方向做课题研究,提交论文。不过,这篇让他获得硕士学位的论文不容小觑,《论奥古斯丁时间观与罗伯特·潘·沃伦的诗歌创作》,发表在年第5期的《外国文学研究》上。当时国内还没有人做沃伦的诗歌创作研究,柳向阳算是第一个。接着,年,他的《论黑格尔艺术美定性的伦理研究》也公开发表了。他的诗歌翻译的理论功底不断加深。他从事的工作需要对语言有一定的敏感,他自己写诗,也经过专业翻译的训练,知道翻译的规范,知道如何寻引资料,他还更广泛涉猎东西方美学知识。十几年的储备,似乎都是为了将格丽克介绍给中国读者。读到格丽克的第一首诗,就想读第二首,接着是想将她所有的诗都找来读。可就是找原版诗作是个大难题。在网上找到的格丽克的零星诗作来读,已经不能满足柳向阳的阅读需求。他想买格丽克当时出的10本原版诗作和一本随笔集。年,在美国,格丽克在文学界的地位比较高,她比较年轻的时候获得桂冠诗人称号,比她的老师泰德·库塞只晚了两年。她还获得过普利策诗歌奖,是耶鲁青年诗人奖的评委。柳向阳选了一家美国网上书店邮购格丽克的英文诗集。4月,他用信用卡付了款,可是两个月过去了,书还没到。他就写邮件询问,对方回复“请耐心等待”。然后,又过了一个月,书还是没有到,网站回复“退钱”。还好,不久他就收到了第一批书。为了买原版书,他折腾了小半年。不过,这都是值得的。因为,对做诗歌翻译的人来讲,这是一个类似生命线的问题。后来,中国译诗界前辈赵毅衡教授和柳向阳交流,第一个问题就是“你的原版书是从哪里来的?”这段时间,有媒体要柳向阳的照片,而他并不想“抛头露面”。他说:“译者的身份,是为人作嫁衣,我的角色定位明确。”然而,为人作嫁衣并不是一件易事。创作者和译者之间是双向选择的,也需要一种默契。买回格丽克的诗集后,柳向阳试着翻译了几首。翻译后,他又试着联系格丽克。幸运的是,格丽克对她的诗歌在中国传播相当热心。那次和格丽克通电话,也是唯一的一次。电话接通,柳向阳和格丽克略加沟通后,她就把电话给了另一人。听筒那边传来的声音居然是一名中国女孩,听声音似乎是学生。后来,柳向阳将他的译作通过电子邮件给了格丽克。格丽克将他的译作给耶鲁大学的宋惠慈教授审看。不久,格丽克主动联系柳向阳,最终,格丽克将她全球版权代理的联系方式给了柳向阳。十几年间,柳向阳和格丽克的联系都是通过这个在英国的版权代理人,包括后来联系中文版诗选的出版事宜。幸运的是,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获得了出版格丽克诗集中文译本的版权。出版社本想出一本格丽克诗的选集,但是格丽克不同意。她在邮件里回复:“你把我的新的诗集,比如《阿弗尔诺》《七个时期》等诗集,一本一本地完整翻译出版。特别是几本新的诗集,一定要一本一本译,不要做诗选。”原来,即使在美国国内,格丽克几十年来也一直拒绝出版诗选。在全世界的诗人中,这恐怕也非常少见。最终,中文版《月光的合金》和《直到世界反映了灵魂最深层的需要》包括了格丽克中后期6本完整诗集,和早期5本诗集的精选。其中,柳向阳翻译了10本,另外一位译者范静哗翻译了1本。10本诗集,柳向阳前前后后译了10年。“十年辛苦不寻常”。在翻译中,遇到很难推进的地方,柳向阳会去找格丽克交流,问格丽克,一些诗句该如何理解,他这样理解对不对。几年间,他向格丽克提了几百个这样的问题。柳向阳还会和一群喜爱格丽克诗歌的朋友讨论。在坐“冷板凳”的路上,柳向阳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格丽克的诗作,在中国有一批爱好者,也有人和他一起在翻译。这其中有专业的学者,也有如他一般的“斜杠青年”。范静哗在新加坡国立大学教书,专门做美国诗歌研究,和柳向阳是多年好友。格丽克诗的中文译者中,除了柳向阳和范静哗之外,还有金舟、周瓒、周琰、舒丹丹、李晖……在很多读者的印象里,能够翻译那些艰难晦涩外国诗歌的译者,都应该是大学里从事专业研究的学者,或者是科班出身、以翻译为职业的翻译家。因为翻译诗歌的确很难,一半是文学的功底,还有一半是学术的能力。比如,诗歌翻译中涉及到的引用该如何解释,注释该怎么标注。就像柳向阳翻译的《直到世界反映了灵魂最深层的需要》那本,从页开始,每一条注释后面都有一本书。这都需要译者先找到这些书,然后读明白了再行翻译。让很多人始料未及的是,在翻译诗歌这条艰深之路,走得越来越宽阔的柳向阳,只是从河南上蔡农村走出的一位国际贸易专业的央企职工。文学和财经曾为生活的两面曾经,柳向阳自我介绍的时候,会开玩笑地说:“吃饭上蔡。”这与他的籍贯有关。20世纪70年代,柳向阳出生于河南省上蔡县。上蔡县历史悠久,是古蔡国所在地,是大名鼎鼎的秦国丞相李斯故里。如今,这里是河南东南部的一个典型的平原农业县。当年,柳向阳走进上海财经大学学习的时候,很少有人知道这个与成语“东门黄犬”有关的小县城了。与很多乡村的孩子一样,柳向阳的小学是在村里小学读的,他以优异的成绩考进县城的中学。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之初,火热的诗歌运动和高亢的令人振奋的社会思潮,记录了一代人的精准气质。那时候,校园里流行写诗,柳向阳读到了泰戈尔的诗集,他被诗中那种清新自然、想象丰富、轻柔俊逸的诗句打动了。一度,他还模仿着泰戈尔的《飞鸟集》写诗。这些诗被校园文学社张贴到墙上,这让柳向阳很自豪。不过,他当时一定没有想到,自己将来会成为一位外国诗人的中文译者。年,柳向阳到上海财经大学读书,专业是国际贸易。文学和财经,看似不搭界,可柳向阳却将这两方面完美结合,犹如一枚硬币的两面。上课,学习国际贸易专业知识,这是谋生之道;业余,写诗读诗,这是精神的愉悦。二者相通之处,恐怕就是都使用英语了。当时,国际贸易专业学生的英语水平不亚于英语专业学生的,因为日渐开放的中国经济亟须这类专业人才。聪明的柳向阳学习专业课自然不在话下,业余时间,他又在图书馆看了不少英文原版诗歌。当他用英语再读《飞鸟集》的时候,他才领略到了英语这门语言的美。在他的理解中,诗歌在文学里面是靠近极端的,就像理工科里数学靠近极端是一个道理。年轻的柳向阳喜欢诗歌,喜欢读那些直抵人心的诗句。这种单纯的发自内心的喜爱,一直延续到了他工作以后。大学毕业,柳向阳被分配到了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这是一家重要的国有大型电力企业,他的第一个岗位是做国际招标采购。电力企业有一个很好的氛围,那就是企业职工可以加入一些文体社团,结识一些有相同志趣的同事。因为热爱诗歌,他进入到电力作家圈。年,柳向阳加入中国电力作家协会。在入会申请表的“主要从事何种文学样式”一栏,他填写的是“诗歌创作与翻译”。的确,他一直在坚持诗歌创作,他的诗作、翻译和评论见于《花城》《诗歌月刊》《译林》《世界文学》等文学期刊及各种选本。他的诗歌还曾获得过电力文学比赛的奖项。也是因为对语言文字的深厚修养,年,柳向阳有机会进入《中国三峡》杂志社工作,工作地点在湖北宜昌。在企业的国际业务板块工作16年后,他终于进入到企业的文化板块工作。物质和精神,谋生和爱好,人生天平渐渐向后者倾斜。这个工作岗位和文字有关,和文化有关。这让柳向阳能够有充足的业余时间去探索诗歌的世界。两种语言就是两种文化。格丽克的诗中,很多意向来自古希腊。那么译成中文,柳向阳会如何做?答案是“直译”,也就是原汁原味地还原诗歌本来的样子。柳向阳认为,中国美学讲求含蓄简洁,诗歌讲究蕴藉深厚、空灵淡远,而西方诗歌非常具体。东西方诗歌走的路子不同。要想让读者读到最纯正的格丽克的诗歌,他所求的最高境界就是还原本来。比如这首《晚祷》。当时,与柳向阳一起翻译诗集的人问,这首诗为何前面和后面的调子不同,前面像是做报告,后面才是诗的语言。柳向阳的回答是,诗歌本来就是这个样子,不添加枝蔓,也不要调整。当然,诗歌的注释中,柳向阳特别地做了标注,以解答读者心中疑惑。不过,为了寻求最美的语言,柳向阳在不断“炼字”。古人在创作中的锤字炼句、精益求精的精神是他所要承继的。他曾经读到王羲之《兰亭集序》中“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一句,发现了“品类”这个词,令他欣喜不已。这些有着深厚意味的文学理论词汇,都是他翻译中精炼词句的源头活水。柳向阳(前排右二)参加露易丝·格丽克诗歌双语品读会。生命的成长和中年飞跃在诗歌翻译中,柳向阳找到了人生方向。和格丽克的结缘,柳向阳解释说,原因还不仅仅是格丽克那几首像锥子扎人一样的诗句吸引了他,而是格丽克在诗作中表现出的生命的成长和自我心灵的超越。柳向阳喜欢探究研读心理分析类的哲学理论,比如荣格的人格分析心理学理论。在翻译格丽克的诗作的时候,他会将诗人创作时的状态和诗人当时的心理情境作为参考。格丽克早期的诗作被归入“后自白派”。“自白派”是20世纪60年代流行的美国诗歌流派。自白派诗人,诸如西尔维娅·普拉斯、安·塞克斯顿和约翰·贝里曼,都是以自杀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甚至普拉斯的儿子,前几年又自杀了。这不是某一个人的悲剧,这是一类人的悲剧,甚至是延续到下一代的悲剧。不过,格丽克超越了自己,超越了这种悲剧,又成功地把“悲剧命运”转化成了伟大的艺术,就像你把电闪雷鸣变成了发电站。这从她的诗作中可以读出。柳向阳特别喜欢的一本书《自性的显现》,书里有一个基本的理论就是说人在中年有机会发生一些本质的变化,就像毛毛虫变蝴蝶一样。柳向阳特别喜欢这个理论,而诗人格丽克的成长是一个非常好的案例。格丽克诗作中译本的第二本是《直到世界反映了灵魂最深层的需要》。这本书中收录的诗歌是格丽克最早期和最晚期的诗。这些诗,放在一起,对比非常强烈。她早期的诗歌是让人有痛感的,后期开始逐渐弱化。早期诗作,格丽克尝试着将古希腊神话的元素注入诗歌中,零散地使用,后期诗作中,格丽克就大面积的使用了。等到范静哗翻译格丽克的第11本诗集《村居生活》的时候,无论是诗歌场景的布置,还是写作题材、语言风格,她的诗歌风格的变化都非常明显了。在译诗的人生中,柳向阳的生命得以成长。也许,格丽克获得诺奖,就是柳向阳中年飞跃的一次实证。他将平生对诗歌的喜好,化成了一只光彩动人的美丽蝴蝶。柳向阳说:“因为以前人都相信人是有来世的,但是科学的发展让我们断了这个念头。我们就期待在人的几十年或者百年之内得到这种飞跃的机会。这种理论无须辨真假,它对我们都非常有意义。”就像格丽克在古希腊神话里找到伟大起点一样,柳向阳最近几年的时间一直放在唐诗研究上。之所以选择唐诗,一方面是因为《中国三峡》杂志是企业主办的管理类杂志。他读唐诗里的宦游诗,要从唐代诗人旅行的角度去解读涉及山川地理河流等方面的内容。另一方面,是因为诗歌本身就是比较纯粹的精神产品,和现实距离较远。而如果要寻得精神理想,肯定得回归到伟大的起点。在研读唐诗中,柳向阳的确是找到了源头活水。“你看,那时候人活得生机勃勃,现在的人都有点萎靡不振的样子。”他说,人们之所以喜欢诗,是因为诗歌带给人自由。“哪怕我坐在书房里不动,我可能已经跟随李白也好,跟随格丽克也好,我们已经在一起握手,把酒言欢了。”当然,在读唐诗的过程中,柳向阳也发现了诗人们的相通之处。比如格丽克的一首诗《卡斯提尔》。格丽克的创作视角是从天空到地面,从鲜花“上空随风起舞”,写到沉痛的现实“孩子们在乞讨硬币”。这种写作视角的转换与李白的《静夜思》相同:从外在景物的刻画“床前明月光”到现实中诗人身处异地“低头思故乡”。格丽克并不熟悉中国诗歌,她写《卡斯提尔》只是运用了诗人的一个正常的视角,而且,这两首诗内涵也不同。但是,诗人在创作中,视角的变化是一样的。一千多年前,唐代大诗人杜甫瞻仰宋玉旧宅怀念宋玉,写下了“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的千年之叹。如今,柳向阳说他自己十分幸运,和格丽克生在同一时代,即使跨越了万里之遥的太平洋,他们也能通电话,能用电子邮件对话。他甚至发现,自己是摩羯座的,上大学时就和金牛座的人有比较好的关系,对金牛座有一种天然的好感,容易被金牛座的人吸引。格丽克4月22日出生,也正好是金牛座。格丽克获奖后,柳向阳通过她的版权代理人发邮件祝贺她。格丽克回复:除了感谢之外,还期待能再次合作。实际上,格丽克有两次来中国的机会,但是都错过了。也许,见与不见,都无关紧要了,两人在精神层面的交流,已经远远超过了一面之缘的重量。(原标题:柳向阳:“斜杠青年”的诗歌翻译之旅)来源:北京日报作者:周玉娴流程编辑:u版权声明:文本版权归京报集团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改编。
1
查看完整版本: 译者柳向阳2020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