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风雨飘摇多事之秋nbsp;中国空调业还有戏否?
2006年的空调市场从来没有如此地被人关注。随着铜等原材料价格疯涨、国际反倾销浪潮频发,欧盟绿色双指令实施,加上天工也不做美,导致空调整机价格上调遭遇重重阻力,市场环境的恶化让一些曾经高调行进、风光无限的品牌或提前收起行囊,或高层相继离职,或游离于并购与重组的边缘。2006制冷年度,从年初开盘到年尾收官,空调业可谓一直都处在风雨飘摇的多事之秋。 空调业首次遭遇集体负增长 很显然,跌宕起伏、悬念四起的2006冷冻年度,将成为中国空调市场发展史上的一个拐点。临近收官,一直以来火爆异常的中国空调市场在2006上半年却出现了严重的负增长,这让一直对国内空调市场报有期望的厂商伤透了心。 据赛诺市场研究公司发布的2006年上半年家用空调市场分析报告显示,中国家用空调行业共计销售3725万台,较去年同期增长5.6%,其中,出口空调2177.5万台,同比增长14.7%;而内销1547.5万台,较去年同期下降5.1%。 而另据权威统计机构——中华商务根据空调上游企业(压缩机、电机等)以及中国海关获取的数据得出的去年8月至今年6月的统计报告显示,2006制冷年度绝大多数空调品牌都出现了不同程度下滑。包括外资在内的20多个主要空调品牌当中,只有少数几个出现了销量正增长,志高增幅位列第二,仅次于格力,达到18%。虽然有几家空调企业硕果仅存,但总体来说,2006年空调业尤其显得“冷气袭人”。 此数据与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副主任陆刃波为2006制冷年度所作的评述极为吻合:“经过2006冷冻年度的一系列淘汰赛,空调市场已经完全进入巨头角逐的时代。开局之时,格力、松下、志高领先起跑,挟技术、品牌、产能的优势,经过短短的一年时间,将空调市场进行了一遍彻底的清洗。综观各品牌的市场表现,除了格力等少数品牌继续保持稳健发展之外,志高也已到了‘封王拜相’的时刻。” 然而,虽然仅有几个品牌仍能在市场上呼风唤雨,但整个中国空调品牌的集体困境还是成了未来空调市场的一个悬念。本来,2005下半年为传统的空调销售淡季,2006上半年则应该是空调旺销的关键时刻,然而国内市场却出现了整体大幅下滑的现象,不能不说令人惋惜。据了解,2005冷冻年中空调市场上的火拼使得70%的空调品牌从市场上消失,也使各空调厂家疲惫不堪,现在空调市场又出现整体下滑,这一切似乎都预示着空调行业的冬天已提前到来。 多重因素酿下销售苦果 “空调业遭遇了原材料价格猛涨和旺季不旺的双重威逼,2006空调冷冻年度全国首次出现了空调销售集体负增长。今年空调品牌至少要消失20多家。”国家信息中心市场信息处处长蔡莹的话显然并非空穴来风,更不是危言耸听。 对空调行业今年集体遭遇销售负增长,业内专家认为,今年原材料大幅飙升使空调价格上调,导致其滞销;随之而来长达几个月的阴雨天气,也使得空调销售错过了最佳时机;国家宏观调控后房地产业降温,使空调销售遭遇冷冻。多重夹击之下,空调业堕入如此困境也是情非得已。 赛诺市场研究公司白电事业部经理韩昱表示,长期以来,我国空调行业一直处于低盈利水平,销售净利润还不足4%,在规模效应无法继续放大,而原材料价格不断攀升的情况下,价格偏低已开始威胁到整个产业的生存和发展。 空调产能无限放大的不理智也是今年销售状况不佳的罪魁祸首。据统计,我国空调产能今年已达1.2亿台,而空调出口及内销总量在5000万台左右,空调业出现巨大的产能过剩。 “对于中国空调行业来说,今年是不折不扣的‘灾难年‘。”帕勒咨询有限公司资深董事、国内家电业著名专家罗清启分析道,今年以来,受反倾销影响,国内空调厂家丢失了相当多的出口订单,原材料价格一路上涨和之前的盲目扩产,导致国内空调厂家的生产成本明显上升,而国内市场的需求量又呈现萎缩趋势,最终致使国内空调厂家在提升销售价格之后,旧的库存还没卖完,新的库存又大幅度攀升,根本没有回笼资金去准备下一个冷冻年度的生产。 “伴随着产业进入成熟期,空调企业由追求规模逐步向追求利润转变。”韩昱分析认为,与二、三线品牌市场份额不断减少,甚至从市场上消失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格力、美的、海尔、志高等优势品牌的市场地位将愈加稳固。 或许,有竞争才会有生存,有倒下才会有强者。国内空调市场从2004年的100多家品牌到去年的40多家品牌,再到今年继续消失的20多家品牌,国内空调品牌的加速灭亡也给企业敲响了警钟。“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问题!”然而,一个不得不接受的现实是——如果企业不继续反悔,不在品牌塑造上多下工夫,预计不少二、三线品牌在下一个冷冻年度会被残酷的市场竞争所淘汰掉。